海南儋州中秋夜,万民调声不夜天!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16
今晚的调声人山人海,这是几年来一次最大盛况,都是老百姓自发的活动。来自各村,各街的队员,服装统一新颖,队伍整齐,声音响亮,节奏协条,曲调多样,少长咸集,从二十多岁到70岁不等,给儋州中秋之夜摆设了一台精神美餐!
儋州调声已有二千年的历史,是老百姓在生活中触景而发的感情流露,它有着时代性和体裁性,人们常常通过调声来表达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些感受,也表达生活中的做人道理,更多是表达青年男女情感的主题。
据长辈们说,调声普及广是从60年代开始,也是以爱情主题为主的一种山坡集众活动,月亮出来时,来自公社附近的各村青年男女约好来山坡做调声,习惯上叫做“逻坡”。
七十年代,我正读小学,那时亲眼目睹了调声的许多盛况。人民公社时代,未婚青年人一般不用分工下田劳动,他们都集中睡在本村的祠堂或生产队屋,村里推荐一两个有口才的人当调声头,平时调声头把一些山歌二句调声抄成本,每天睡觉之前把它背熟,等于排练,当作比赛的态度对待,要赢不能输,不然的话,下次邀不到外村的青年调声了,许多村里青年以调声闻名为荣,这对找对象很有用。
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那天,这个村的男青年约好另一村的女青年,到本村祠堂边调声,女青年穿着统一服装,拿来月饼,香烟,担来米烂,印着“留念”的背心给村里青年,男的就以帽子,手绢,梳子,手镯,布料回赠她们。我们小孩还能吃到美味的米烂呢!
到了八十年代,调声进入了又一个高潮,几乎每天都有人调声,月亮出来时在山坡上,月初月尾没月亮时在街上,当时的曲调是最丰富时候,因为人口多的村里有青年队,老年队之分,各自要有不同的曲调才现出优势,自然而然青年人就有创新的理念了。并且正在改革开放时期,思想自由,观念改变,一些新的反映时代歌词就产生了!
八十年代初,我读中学了,住校,很少回家,既使是回家,家里人也不让与村青年结伴调声,防止影响学业。从此,基本与同辈青年沟通就少了!
九十年代,当地政府办过三年调声节,也是定于中秋这天,这也是一次推动调声高潮,当时为了搞好这个节日活动,我们音协还分任务到各乡镇去采风,收集不同年代,不同地域风格的调声呢!调声节还引来了各地人们的采风旅游,招商引资,可惜后来不办了。
现在,调声已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调声曾多次在北京,广西等地展演,它独特的旋律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!
从今晚的调声盛况来看,我高兴!有警察围地维安,有更多年青人参与,自发性强,有好场地,好秩序,按时收场。调声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!
